*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

|
学生活动
温暖马院触芙蓉隧道里,藏着改变世界的秘密...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7日 点击数:

在芙蓉隧道第335号涂鸦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叁位革命导师的头像赫然呈现于墙上,棕色的笔触勾勒跨越百年的沧桑,坚毅的眼神望向远方。《对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内容:“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赫然呈现于画像的周围。

这是我院马列经典读书社的成员们共同完成的作品,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副涂鸦将伴随芙蓉隧道中来来往往的人群,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广泛传播开来。

(图:马列经典读书社涂鸦墙)

缘起·一个想法的产生与落地

平凡的一天,马列经典读书社第八届社长温良潇经过芙蓉隧道时,突然萌生出为读书社申请一块涂鸦墙的想法。这一想法发到读书社微信群里后,立刻得到了成员们的积极响应。“我有画画经验,我可以加入!”2023级硕士生刘安琪自告奋勇担任了这次涂鸦的总设计,并很快设计出草稿。“在设计的时候,我参考了一些海报,最终参照了版画的设计来勾勒头像,并且加上了《提纲》中的最后一句话,借此向大家传递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拟定方案后,社长温良潇立刻向学院提交了涂鸦墙的申请,得到了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这项“涂鸦工程”便正式启动了。

绘图·感悟常新 温暖常在

拿起刷子,带上围裙,做一个“小小粉刷匠”。从涂白、调色到绘图,读书社成员们通力合作、齐心协力,争取把涂鸦完成到最好。“虽然画画经验丰富,但在墙上绘画还是第一次。”和刘安琪一样,大部分成员都是第一次在墙上作画。刚开始不熟练,但大家耐心总结经验,很快就找到了“窍门”。比如在用白色颜料覆盖以前的涂鸦时,要用刷子轻轻刷,太用力反而会把颜料带走;在描字时容易出现笔画不直、大小不一的情况,先用铅笔框定范围再慢慢比着画。“画的时候非常考验耐心,”2024级硕士生孙雨天说,“但是和大家一起画画很有趣,一点都不觉得累。”法学院2023级硕士生吴灿南打趣地说:“画画的过程也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从开始到完成绘画,温暖也无处不在。作为师兄师姐的温良潇和刘安琪为大家购买了很多一次性围裙、手套和口罩,在每次画画前会贴心地提醒大家穿戴好。“白色油漆要和一定比例的水混合,但芙蓉隧道本身没有水管,几个男生就一趟又一趟步行去隧道口打水,很辛苦。”2024级硕士生青羽锐回忆起这些细节,不禁感叹读书社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传播·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

谈起申请涂鸦墙的初衷,温良潇说:“希望通过这幅涂鸦让更多的人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列经典读书社。”在绘画过程中,时常有游客驻足参观和拍照。读书社成员们随机提问游客们知不知道画的是谁,并向他们解释标语的出处和含义。“有些游客能够脱口而出。”温良潇说,这些时刻能够感受到创作这幅涂鸦的意义。孙雨天也骄傲地表示,“当游客们知道我们画的是马恩列的头像时,都非常崇敬。”还有一些小朋友也加入了绘画,享受涂鸦的乐趣。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取自《对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这句话也同样镌刻在伦敦海特格公墓马克思墓的墓碑上。“这句话充分展现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意义,突出了科学的革命的实践观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温良潇说,“从生存论角度看,这句话矛头直指旧哲学的知识论路向,批判了沉湎于哲学思辨而不改变现实世界的倾向,将哲学的关注点从天国拉回人间。”

传承·在阅读经典着作中成长

马列经典读书社从2017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八个年头。作为我院的理论社团,读书社每周都会组织同学们共同品读马列经典着作。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到《1857-58经济学哲学手稿》,大家一起“读原着、学原文、悟原理”,在交流讨论中不断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24级博士生贾智锐是读书会的常客,他说:“学习时往往因自己思维的局限性而忽略对原着的整体把握和拓展理解,而通过同学之间的问答,在对比、反思、论战中产生自己的观点输出,才算真正理解原着精髓,将其融会贯通。”

未来,相信马列经典读书社会继续带领大家阅读更多经典着作,共同攀登通往科学的高峰。

文:李姝

图:马列经典读书社

责任编辑:侯佳君

审核:刘晓峰

Top